当前位置:老域名查询工具-玉米号社会谁在水深火热中?古代完善的福利制度让你恨不能穿越
谁在水深火热中?古代完善的福利制度让你恨不能穿越
2022-10-01

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福利、救济制度和惯例,这些制度和惯例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。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或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,就是“为民父母行政”。

我们讲一讲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。早期的社会福利观念,主要是源于慈善助人的精神。中国古籍《礼记·礼运》早就写道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。”这其实就是社会福利的基本观念。

而现今一提到“福利国家”,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欧美发达国家和一些中东石油富国。像瑞士、瑞典、卢森堡、科威特、阿联酋等国家就被称为“从摇篮到坟墓”的高福利国家。其实,国家福利作为一种制度,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。

据说在春秋初期的齐国就出现了比较完备的福利制度。因为当时齐国的宰相管仲身体力行提倡仁政,在大力发展齐国政治经济的同时,还规划出了当时最完善的福利制度,即《九惠之策》,说白了就是九项利民的福利制度。比如规定年纪在70-90岁以上的老人,其子可以免除兵役,劳役;官家每年还赠与老人酒肉;这些老人死后政府还供给棺椁。

对身体残疾,生活不能自理的人,政府供给其饮食,直到身死为止。此外还成立了婚姻介绍所,使鳏寡结合,予其田宅而使之安家,并且给贫穷家庭提供粮食和住所。还有就是对死于战争和劳役的人士,赠与其家人朋友一笔钱,负责定期祭祀。所以当时虽然是那种战乱频繁的年代,生活在齐国的老百姓还是比较幸福的!

盛唐时期,更是繁荣鼎盛,万邦来朝,文化经济军事均为当时世界最强。大唐已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福利制度,基本与管仲的《九惠之策》相近,并且已基本覆盖全国。但这时的国家福利并未实现体系化,多数只是带有备荒赈灾性质的一种临时性救济方式。到了宋代,福利制度逐渐完善。大宋重视工商业,虽国土面积不足三百万平方公里,但经济发达,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八十之多,是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国家。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宋代建立了一套覆盖面极广的福利救济体系,可谓是“从摇篮到坟墓”均有国家救济。

宋朝的摇篮福利[1]

宋代的“摇篮”福利可以分为预防性救济和补救性救济两大类。预防性救济是指国家提供贫家怀孕妇女生活补贴,以避免穷苦人家因养不起孩子而溺婴、弃婴。南宋绍兴八年,高宗下诏在全国推行“胎养助产令”。具体做法是:每一家贫困户发钱4000文。南宋的州县还设有“举子仓”,即由地方政府向贫困产妇发放救济粮,一般标准是“遇民户生产,给米一石(担)”。而这个举子仓的粮食也是主要来自国家官田收入及有钱人的捐赠。

而补救性救济则是指国家设立福利机构,收养、赈济弃婴与孤儿。北宋时,主要由综合性福利机构,如“福田院”负责收养京师汴梁的老弱病残。北宋政府在首都开封设了多所“福田院”,每家福田院都有几百间住房,凡是逃荒流民、赤贫的市民、无人奉养的老人,都有资格在此居住,不管住多长时间都免费吃住。从北宋哲宗开始,朝廷在全国施行“居养法”,全国各地都设立“居养院”,收养无法自存之民,遇有被遗弃婴儿、孤儿,也送入附近居养院养育。南宋时,又发展出专门的儿童福利院。

宋朝的养老院[2]

宋代收养贫困老人的福利机构分为养老院和综合性福利两种。 “安老坊”“安怀坊”“安济坊”都是收养“老而无归”的养老院;“福田院”“居养院”“养济院”为综合性福利机构,它不光收养孤寡老人,还收养流浪乞丐、残疾人和贫困人士等。如北宋末年,政府就在苏州建了个居养院。南宋淳熙五年,该居养院重建,规模宏大,有房300多间,有官民捐献的田地1660亩,募民耕种,每年可得租米700多石。院旁建有粮仓,开凿了水井,还有厨房、果蔬园圃。真可谓是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养老系统。这样的福利机构放在现代社会并不新鲜,但在1000年前,世界上还唯中国所独有 。

宋朝的医疗福利[2]

宋代收养、治疗孤苦贫困病人的专门机构主要是“安济坊”。北宋崇宁年间,朝廷下诏全国各路遍置安济坊,颁发“安济法”,要求凡户数达到千户以上的城寨,均要设立安济坊,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,均可送入安济坊收治。并提供汤药、伙食。此外,另有专门收治患病旅客的机构。政府还要求旅店如发现病人,不得将其赶走,而应就近请大夫治疗,然后报告官府,报销医药费。同时宋代还设有“药局”“施药局”,类似于今日的平价门诊部,药局只“收本钱不取息”。此外药局也时常向贫困人家免费发放药品。

宋朝的坟墓福利[2]

宋代之前,历代也有设义冢助葬贫民、流民之举,但制度化的福利性公墓体系则是在宋代才形成的,此即“漏泽园”制度。漏泽园先是设于京师汴梁,北宋真宗年间年开始,以及后来的整个南宋时期,全国各地普遍都建立了这种福利性公墓。

官办福利的巨大开支,主要来自财政赋税、皇室经费、官办商业机构的收入和红利。到了南宋时,更有一些富商和官员自掏腰包来办社会福利。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 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文正公——范仲淹所创办的范氏义庄,通过范仲淹等族人捐献的公田收取的田租,为全族人提供衣食补贴、结婚补助,丧葬补助、学费及赶考路费等服务。范氏义庄延续了五个朝代,从1049到1949年延续了整整900年,受到历代多位皇帝的表彰,成为中国古代民间慈善机构的楷模。

明朝的住房福利

众所周知, 这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, 出身于最底层的农民家庭,要过饭,当过和尚,太知道穷人没饭吃、没房住的滋味了。于是他做了皇帝之后,要求手下的官员,一定要让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填饱肚子,所有没房住的人都能住上自己的房子。甚至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,让他们找一块空闲土地,盖260间瓦房,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。一个月后,他又给一个地方官下了一道圣旨,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,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当地人居住。

这两个试点成功后,在当年年底,皇帝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旨意:“令天下郡县访穷民,无靠者,月给以衣食,无依者,给以屋舍。”意思是没饭吃的,国家给饭食;没衣服穿的,国家给衣服;没房子住的,国家给房子住。而且全国各地都得照着做。可是当时大明初立, 百废待兴,地方官府哪有如此大的财力! 后来大臣们纷纷叫苦,朝廷实在是没钱了,所以才未能全国推广,但这可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。

请上wydclub.com主页获取更多内容。如您发现无忧岛网文章页面内容过少的话,请检查浏览器拦截设置是否正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