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老域名查询工具-玉米号社会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 后面两句让你听了脊背发凉
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 后面两句让你听了脊背发凉
2022-06-29

「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」,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这样的话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。但是你可知道这些话的出处?这些话的愿意是什么?是不是平时我们理解错了这些话的含义了呢?

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

现代人运用这句话很广泛,几乎成了一般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。若见学佛人吃素,「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」这句,竟成了劝修行人不必太执着戒律的理由了……

实际情况:这里流传着一个典故。明朝末年,张献忠作乱,山贼横行,到处杀掠,百姓流离失所,四处逃难。在四川峨嵋山的地方,山贼劫掠,有一群百姓慌乱中逃入山中一寺院内,寺中的住持慈悲为怀,收容难民。谁知山贼追至寺内,劫财杀人,该住持认识山贼,恳求不要伤害百姓,无论什么条件,只要做得到,住持都愿承担,但求放过这些百姓。山贼曾受过住持的恩,不好意思一口拒绝,于是想出个主意,好让住持知难而退。于是山贼拿出一些酒肉对住持说:「和尚,我的条件很简单,只要你吃了这些酒肉,我就放过这些人,决不失言。」

修行人有不饮酒食肉的戒律。但只见住持拿起酒杯,气定神闲地说:「我以酒代茶,各位饮茶。」说完一饮而尽。接着拿起块肉说:「我以此肉作菜。请。」说完一吃而尽。面不改容。山贼为之一惊,只是有言在先,只好放过所有的人。

其实这句话是道济禅师(济公活佛)说的,但并不完整,全句是这样说,「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。世人若学我,如同进魔道。」

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故事,再加上后面这两句话。等自己在脱口而出这句「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」的时候,会不会觉得脊背凉飕飕的呢?

无商不「尖」和无商不「奸」

现在人们认为的无商不奸,是说商人都很奸猾。是奸猾的奸,而古人说的无商不尖却是冒尖的尖,那是什么意思呢?

古时候的人买卖粮食都是用“升”或者“斗”做量器的,形状是上宽下窄的一个梯形,但是大小比碗大多了。商人将一升的米装满斗之后,再将米的上头用戒尺之类的东西抹平,就能做到给每个人的米都不多不少了。有些商人会再给客人加一小撮米,形成一个“尖”,叫做“添头”,让买的人高兴。在古代,许多卖粮食的商人都会这么做。久而久之,社会就产生了“无商不尖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,只要是商人就会给顾客让利。顾客高兴了,商人口碑好了,回头客也有了,这生意才能做大、做好。

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

现代人说出这句话,表示人不为了自己着想,那就不会为天地所容。

其实,这是后人的误解。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的真实含义,其实是这样的:为,是修为、正心、治理、处理的意思;天诛地灭,是并列结构,就是天地诛灭的意思。讲通俗一点就是:人不修己,那么天理难容啊!

子曰:「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」(论语宪问篇十四)。所以,我们可以猜测,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可能就是根据夫子此语演变而来,不过语气更加的严厉和直白,因为是老百姓的语言。荀子曰:「入乎耳,着乎心,为己也,入乎耳,出乎口,为人也」,这里就谈到了为人和为己的关系。圣贤之教,需心存敬意,细细思量,方可得其一二,不能曲解古人之良苦用心。

如此说来,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。一个人如果不修己的话,天理就会让此人灭失掉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,这个人会被历史、被人民抛弃。

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

出自《礼记》。现代人理解为:士大夫犯了法可以不用刑事追究,士大夫阶层享有法外特权;而庶民阶层太低,不应该享有文明的待遇。

实际情况:「上」和「下」,现代汉语单纯作为方位词使用,而在古代,则有更多的含义。在这句话里,「上」「下」表示「尊」与「卑」的意思,所以其实是说是「刑不尊大夫,礼不卑庶人」,不会因为大夫之「尊」,就可以免除刑罚,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「卑」,就将他们排除

想买3C数码产品怎么办?赶紧在百度搜索 无忧岛资讯 百家号,各种精品数码产品等你发现~